勇担育人责任 做新时期青年导师
——广州大学辅导员周世慧事迹材料
(荣获“2017年度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

一、个人简历
周世慧,女,苗族,中共党员,法学硕士。1981年2月生,政工师,德育讲师,从事辅导员工作10年。曾担任学院团委书记,现任学院学工办主任,党委委员,党总支书记。先后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心理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工作情况:
周老师在辅导员岗位上 10年有余。一直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的定位:作为一名辅导员也许无法直接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但可以在学生迷茫无措时给予他们找到正确方向的及时指引;在学生面临困难与挫败时给予一种积极、正面的思维角度;在学生局限于固有思维无法前行时给予被忽略的信息及更具开放性的方法论。这便是周老师育人之基础,这便是周老师为自己工作的定位:青年导师。青年导师不必全知全能的,但周老师相信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引领学生,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强化自身实践、理论水平,夯实引领学生之基础。
要做好青年导师,首先要加强导师“自身建设”,通过“身教”让学生深刻感受榜样的力量。周老师一方面加强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水平。
1、积极教学,利用课堂大平台引领学生思想。周世慧老师从2007年工作开始就承担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参与校集体备课讲师团,制作就业指导课程公共课件。于2012年加入校心理教育讲师团队,承担每年新生班级《心理教育》课程。目前为止已为100多个班级授课。通过课堂不仅传输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授予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正面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直为优秀。
2、用心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六篇:《浅谈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及创新》、《论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的探索》等。主持校级课题两项,分别是“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及改革创新”的思政课题以及《将美学教育引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的校青年发展问题研究扶植项目。主持省党建课题一项,参与市党建课题一项,以第一参与人参加联校课题一项、校学生事务工作精品项目两个课题的研究等。
(二)着力培养学生骨干,做“优秀学生”的思想引领者
周老师一直非常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促使优秀学生有更高、更远、更全面的发展,这是一名辅导员最基本的职责之一。有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因此,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骨干重在思想引领工作。
1、组建“人力资源小组”,强化学生工作第三梯队建设。为了建立起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有一定工作技巧的学生干部队伍。周老师带领学院团委学生会组建人力资源小组,进行学生干部培训材料编写、人才储备库建立、学生干部绩效考核以及对学生干部进行一系列专题培训。最终,编写完成学院干部培训材料一本,通过教材规范学生干部工作制度,通过现场培训课引领学生干部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甘愿奉献的工作精神。
2、搭建“三平台”,强化思想引领。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就需要能静下心,多花时间,多创平台。“第一平台”:户外交流,每周一次,利用下班休息时间与学生干部开展户外交流活动,传递做人、做事理念,探讨人生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第二平台”:专题培训课,每月一次,通过专题课程引领团学干部正确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心态;“第三平台”: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每季度一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团队的凝聚力。正因有这样全方位的深入交流和引领,周老师和学生干部们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每一批团学干部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作出一番成就。他们有做证券公司总经理的、有自己创业开公司的、有做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也有留校做辅导员的。相信正是有这种引领,才让他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不断的努力奋斗。
(三)扶“危”济“困”,做心灵引导者
周老师认为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就是助学生建立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为了能深入开展引导工作,周老师结合“线下”、“线上”两个渠道充分开展工作。
1、“线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定期跟踪档案制度。此项工作为校学生事务精品项目。周老师日常重点关注的学生为存在各种“困难”的学生,这个群体分很多种类型:经济困难、学习困难、人际困难等等。周老师认为对这个群体学生的引导重在心灵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乐观、自信、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就要助学生拥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心。因此,周老师为更好的帮助“重点关注”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定期跟踪档案制度。这项制度有“四个定期”的要求:一是定期要与困难学生家长沟通,二是定期要向困难学生班级干部及宿舍同学进行了解,三是定期要“困难学生”班主任及授课专业老师给予信息反馈,四是定期要与“困难学生”面对面交流。而每一次的信息互动都要进行记录,从而建立起每个重点关注学生的档案。周老师对目前学院在校需关注学生建立起的档案有40余份。就2017年,周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达1000人次,“重点关注学生”中有3名同学被及时发现存在心理疾病,因一直与家长有密切沟通,获得家长积极配合,得到及时治疗;其中有2名经济困难的同学在周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下,不仅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了经济压力,而且一名光荣成为导生,另一名更承担了学生会主席一职;其中3名学习成绩严重困难学生在周老师不厌其烦的教育引导下,也有了较大进步,做到上课不迟到,作业不拖拉。
2、“线上”: 闪·动---微信新媒体学生管理联动体系。此项工作为校学生事务精品项目重点项目。通过网站、公众平台以及周老师个人微信号,全面搭建学工办——学生党总支——团委学生会——班长群,以及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学生的互动平台。就2017年,周老师上传学院网站新闻达100余条;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督促新闻中心及时进行新闻发布,基本每周有10条左右新闻。通过新闻的效力,不仅引导学生,更让家长了解学院动态。与此同时,周老师更利用个人微信,传递更多积极正面的思想和客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学生心灵的抚慰。周老师微信中,在校生达500人以上,与当前在校学生相关的微信群达20个以上。每天在微信中与学生沟通的人数平均在20人以上。通过微信的交流,朋友圈的关注,也时常发现同学们所存在的“困难”,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
(四)抓学术、拓思维,做学生创新创业引路人
周老师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发现普遍学生认为创业与他们无关,例如:数学专业学生、建筑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学数学就是做老师、做会计;学建筑就是做设计师。他们都很难将自己的专业与创新创业扯上关系,而实际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宽思维。创新创业工作是可以在任何一个专业开展的。
1、狠抓学术精品活动,夯实专业基础。目前,着力打造学术精品活动6项,如:五校建构大赛、三校快题比赛、速写比赛、建筑沙龙等。周老师认为学术精品活动贵在坚持,只有时间的积淀,才能有更大的成效。五校建构大赛已经持续开展6年,涵盖了广大、华工、华农、广美、广工等五所学校。三校快题持续开展12年,建筑沙龙持续开展12年。学风正,专业强,才能为创新创业奠定扎实基础。
2、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思维。要有创新创业思维,就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就2017年,策划组织了两次第二校园访学活动,带领学生到西南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地进行交流学习。
3、启发创业思维,培育创业项目。周老师为启发学生创业思维,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交流会,大力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为她们引路。周老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取得省银奖,校金奖等成绩,指导学生在省级创业项目中立项。有十余名参加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同学,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投身于电子行业,教育培训行业,建筑设计行业等。为更好搭建创业平台,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院建立起了“泛思咖啡厅”创业孵化基地。
三、获奖情况:
1、2017年,在广东省辅导员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2、2017年,被评为广州大学辅导员年度人物;
3、2016年、2011年、2009年被评为广州学学优秀辅导员;
4、2010年被评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
5、被评为2008-2010年度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6、被评为2008年度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员;
7、荣获2007年度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8、2016年,在广州大学学生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2017年,被评为广州大学辅导员年度人物;
10、被评为2007年广州大学无偿献血先进工作者;
11、被评为2008军训工作先进工作者;
12、2008年社会实践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13、2009年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 ;
14、被评为2008-2009年度广州大学青春健康项目优秀指导老师;
15、被评为2009年广州大学普高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
16、荣获2008-2010广州大学研究生分会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
17、被评为2010-2011年广州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优秀工作者;
18、2013-2014年度,被评为广州大学优秀团干部;
19、2015年,被评为广州大学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
20、2015年,广州大学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二等奖;
21、2016年,被评为广州大学军训先进工作者;
22、2012-2013年度,被评为广州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优秀工作者;
23、2010-2011年度,被评为广州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优秀工作者;
24、2011年,被评为广州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5、荣获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