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人们的流言蜚语甚至可以融化金属,混淆视听。
拥有漂亮粉发的郑灵华、开着拖拉机自驾去西藏寻找人生意义的管管、千里寻亲的刘学州…这些年轻的生命都因为网络暴力而消逝。

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体现,施暴者进行网络暴力的成本很低,却对受害者带来长期的、难以疗愈的精神伤害。
人为什么会害怕网络暴力,又为什么会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
01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都在经历什么?
他人评价:因为重视,所以害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需要社会关系带来的利益与精神慰藉,也因重视社会关系而害怕他人评价对自我的污蔑与否定。施暴者利用受害者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评价的重视,用批评和文字攻击、甚至采用“扒马甲”的手段,即便是在网络上也能影响受害者的现实生活。
较为敏感的人对网络暴力的反应更加剧烈,也更容易受到影响。研究发现,来自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负面的评价甚至会使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严重的导致自身情绪失控、丧失掌控自我的能力。

很多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都会表现出抑郁症、焦虑等症状。面对持续的批评和威胁,长期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人很容易走向内在攻击,从而选择伤害自己。但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患有抑郁症,却不一定会被重视,有时甚至会被视为一种逃避责任,混淆视听的手段。相关的言论发表没多久,就会有人直言“太典了”、“财富密码”。这些言论看似调侃,但对于真正正在遭受抑郁症的人们来说,不仅是对疾病的否定,更是对自身困扰的否定——“我的焦虑、痛苦在别人的眼中并不严重,我却又看得那么重”
02为什么有人会实施网络暴力?
反社会攻击:被美化的恶意
“在网上大家只是说说而已,既然选择在网络上发东西,就要做好接受批判的准备。”
这样看似很正常的观点不过是施暴者对暴力的辩解之词。攻击被定义为试图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被认可的攻击。反社会攻击主要是指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人,违反社会规范的攻击。亲社会攻击指的是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的攻击行为,如对罪犯的法律制裁。
而认可的攻击介于亲社会与反社会之间,不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但是又不超出社会规范的范围行为,并不违反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比如教练在职权范围内的训斥。
在网络上对他人做出评价是合理的,做出批评也是合理的,但是许多人的评论已经超出了合理的界线。许多网络暴力的言论都被包裹在“合理评价”的伪装下,以正义之士的形态对他人的外表、家庭、行为、疾病等进行诋毁、以及不合理的质疑、刻意引导消极情绪。这既不是职权范围内的认可攻击,也不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的亲社会攻击。

替代性攻击:错误的情绪,错误的发泄
许多来源不明的攻击产生于施暴者在现实中的挫折体验 。由于某些原因,当人们的攻击情感无法指向愤怒的源头时,往往会选择一个并非最初袭击来源的安全的目标进行攻击,称之为替代性攻击。当我们被一个无法报复的人或事物攻击或者伤害后,挫败体验带来的攻击性无法消化,就会选择一个更加的安全目标来进行攻击。替代性攻击更可能指向那些被认为更弱小或者危险性较小的对象。
国际信息管理杂志的一篇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在神经质、尽责性方面评分较高、宜人性较低的。大部分的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在现实生活中都能遵守公序良俗,能够在网络世界成为攻击他人的那一片“雪花”,必有其对自己行为的美化和情绪的宣泄。而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无疑是可以轻易避免责任的宣泄方式。
离解想象与道德推脱:伤害他的不是我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社交媒体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风险结构和特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从自然天灾的受害者成为了风险的主要生产者。
古时代人们通过书信与文章分享感触与经验,纸上的精神世界并未与我们的肉体与社会身份做了完完全全的分离。匿名网络社区的发展给予我们在网络上重新塑造身份的机会,将我们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进行了解离,又将我们的精神自我与虚拟身份进行绑定。离解想象让施暴者认为互联网上的任何事情都与自身没有关系,宛如一场游戏,可以单纯通过进攻来获得胜利与快感。

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暴力不仅很难接受法律审判,也很难受到自我道德的审判。有时施暴者还会将原因归结于受害者自身,诸如“受害者有罪论”、“PUA”等言论中不乏有这种手段。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的认知倾向。
能够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的人往往存在一套立体防御机制,使其能轻易地摆脱随后而来的内疚和自我谴责。道德推脱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责任分散和责任转移,扭曲结果、责备归因、非人性化等。
在粉发女孩遭受到的网络暴力中就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评论将女孩的粉色头发与不好的社会形象联系起来,这样施暴者就可以随意的批评的女孩。
除此之外,网络聊天的“异步性”使得人们可以在实施言语暴力后立刻逃离环境,免于接收到受害者的实时反馈。线上的环境,虚拟身份、非实时交流环境,以及采用道德推脱的手段,网络施暴者有时甚至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对他人进行攻击。

03是谁在推波助澜?
不负责任的媒体:谣言的助推者
许多网络暴力的事件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少不了媒体的渲染。新闻媒体的叙述大多依靠事实,却喜欢在细枝末节之处做文章,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中写道,当时的小报格外喜欢对女性的形象做些文章:
“案中的男人的年纪和相貌,是大抵写得老实的,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一个女孩儿跑掉了,自奔或被诱还不可知,才子就断定道,“小姑独宿,不惯无郎”,你怎么知道?”

想要舆论环境干净明朗,控制谣言的传播,需要媒体的支持。提高媒体职业素养是缓解谣言,打扫舆论场的必要条件之一。
道德词汇:点燃骂战的星火
网络是虚拟环境,但是他人评价对个人的影响不仅不会变小,反而有可能会变大。网络评论的语境下,即便只有一个负面评论,也会因为社交平台环境的开放,而认为这样的批评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许多人的想法。网络的快节奏淡化了人们的反思能力,更容易受到他人评论的影响,如果新发布的视频下面的热门评论是负面的、情绪化的,那么往往会影响对后续者对视频的看法。
PANS的一篇研究发现,当推文中道德化的词汇和道德情感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评论回复中出现仇恨言论的可能性就越大。道德化的词汇和道德情感词汇还会显著提高内容的传播度。
“先看评论再看视频”是许多冲浪人的习惯,却更容易被极端的、较为显眼的舆论所引导。而从目前的网络环境来看,大家在对许多视频内容进行评价时,往往会更加专注于道德相关的评判。在各种网络争端中,关于道德、个人品德的评价已然成为争执中一种获取胜利手段。所以一句无心的评论也有可能因为道德化的偏向而引起无谓的争端。
粉发女孩的逝去让许多女孩选择带上粉色发片为其发声,网络暴力却还在继续。
希望了解网络暴力危害的你,能够保持同理心,保有爱心,维护网络世界的纯净。在发言前,请给自己留一个缄默期保持理性。
参考资料:
[1]Lowry, P. B. , Zhang, J. , Wang, C. , & Siponen, M. . (2016). Why do adults engage in cyberbullying on social media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7(4), 962-986.
[2]辛秀萍.(2016).他人评价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
[3]泰勒, S. E. , 佩普卢,等. 社会心理学: 第12版[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4]果壳|为了那个“粉色头发”的女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