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着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没有工作的压力和苦恼,没有成年人世界的纷扰。但在网友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讨论中,许多网友在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时,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2012年,一组研究者对中国大陆约2679名青少年(10-25岁)做了抑郁情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比例为20.3%。
大约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2020年,我国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报告中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在年龄阶段差异方面,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迷茫、焦虑、压抑······
它们被藏在“性格开朗”“有说有笑“的表壳内
它们被掩盖在”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轻蔑中
它们被忽视在学业和竞争里

1你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吗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化、人越来越焦虑的社会里,得抑郁症的可能性越来更大。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在中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超过5400万人,其中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我国10岁至24岁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症患病率在2005年至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
在中国每年约20万人因抑郁而自杀,仅有2%的抑郁患者接受了系统治疗。
他们在和病痛苦苦抗争,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仍然饱受着“太矫情”“不勇敢没点用”的污名化和不理解。
有一个人曾这样描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感觉:
就像是……跌进了一个深不见底、没有绳子没有梯子的黑洞中,一点力气也没有,很绝望。偶尔上面的洞口路过几个人,会朝底下的我喊:你赶紧上来啊,以我的经验,这洞不会太深,你就是把自己吓的,别把它想的太可怕~ 你用点心、努努力肯定能上来的!
但是我在洞底
既睁不开眼
也见不到光
所以为了不被“歧视”,很多人会隐瞒自己的病情,或者否认自己得了抑郁症,甚至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尽管他们的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而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患上了微笑抑郁症。
有微笑抑郁症倾向的人与人相处时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但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个人前途的需要”。
“习惯性微笑表情”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烦恼、忧愁,只让他们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

很多人对抑郁症致郁原因的认识都是“发生了某一件大事”,所以致郁了,但事实上不是,致郁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这个过程也往往是许多负面事件叠加起来的。所以当16岁男孩的纵身一跃,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累月消极情绪的积攒,而是一颗破碎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
导致抑郁的外部因素
-生命早期情感丧失和创伤
这个因素下,最突出的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狱二代。与父母分离、情感的丧失是非常容易产生持续性的抑郁症风险的,后期多个负面事件叠加影响,则可能诱发重型抑郁。
英剧《梅尔罗斯》里,出生在上流社会的梅尔罗斯虽然条件优越,但是从小遭到父亲的虐待,母亲对此不闻不问。成长在孤独和虐待里,他遭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创伤,这使得他长大后通过酗酒和吸毒麻痹自己,借此掩盖狂躁、抑郁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些研究发现,早期创伤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情感上的,这些影响可以是实质性的大脑结构或大脑功能的变化,包括大脑中生物化学物质水平的变化,或对神经细胞产生损害,从而导致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应激事件和压力
如果过去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叫做创伤,那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就叫做应激。比如重大意外事故、家庭破碎、至亲去世、分手等。人们往往认为,应激事件是抑郁症致病的主要因素。
然而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的压力其实比应激的事件更容易导致抑郁。比如,长期失业或长期的工作压力、长期处于被虐待或不被关心的关系中、长期被孤立或感受到孤独等情况所造成的,隐隐的、长期的不开心,都会导致不可轻视的影响。谈及此,引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校园霸凌在中国常见得难以置信。官方数据显示,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遭受过1种以上的霸凌;8.1%的男生和2.9%的女生遭受过4种以上的霸凌。

长期的、重复的肢体冲突和孤立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创伤。
如果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中,抑郁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发生一个应激事件,则可能成会引发抑郁的导火索。一个人的所有应变能力被挤压到了极限,应激事件就向即将崩断的弦施压最后一牛顿力,人的所有信念会因此崩塌。而这,也是压倒现代人最常见的致郁原因。
-家庭环境
与上面提到的“童年爱的缺失”不同,此点更加侧重于父母对子女性格的培养:家庭是人生教养的第一场所,哪怕在进入社会之后,家庭一直是人寄托心灵以及学习为人处世的地方。
一个在家庭环境里没有感受到爱、温暖、安全感成长在争吵、暴力中的孩子,不仅容易成为家庭悲剧的牺牲者,还往往会因为没有学到正确解决问题、调节个人情绪的方法而难以应对生活的压力,最后被抑郁打败。

导致抑郁的生理原因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抑郁症有发病的生理机制。人可能会突然得抑郁症,比较颠覆大众认知的是,抑郁症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个人是否容易抑郁,其实首先取决于ta的基因。
如果一个人关系亲密的家属(父母兄弟姐妹)得抑郁症,那么这个人将会有2~4倍多于常人的概率得抑郁症。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得抑郁症,那么这个人的子女,同样会有很大的概率得抑郁症。
所以,当一个人的亲属得抑郁症时,这有可能代表这个人有家族遗传的抑郁症基因。
但是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发现某一个基因是导致抑郁的关键基因,而是许多基因以特殊的方式相互作用才导致了抑郁。
所以严谨来讲,亲人得抑郁症代表着家族内部有抑郁症遗传基因,虽非必然,但也是一种提醒。
既然抑郁症有先后天的基因因素,那么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又有什么关系呢?
理论上来说,具有先天抑郁症基因的人,也有更高的概率会在后天因素诱导下患抑郁症。
这可以通过生物化学解释,不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得抑郁症的生理机制都是人体缺少一些可以使人快乐的激素(5-羟色胺、多巴胺)。
遗传的基因有可能使得某人的大脑会有相关机制的缺陷,再加上后天诱发因素,大脑无法分泌物质,人就会越来越难过,形成恶性循环。

抑郁症加重到一定程度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像失眠、呕吐、心慌等,人的情绪就会因此更加低落。
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
无论内心多么强大都会被击溃,
因为强大是有界限的,
而循环是无止境的。
2 得了抑郁症也不用怕
如果确诊自己有抑郁症也不需害怕,只要寻找正确的途径解决,也能找回以前一样快乐的你。
解决方法
(1) 向精神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求助。
(2) 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可以接受相关评估,明确是否患病以及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法。
(3) 最有效的手段: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越早开始治疗,效果越好,康复可能性越大。
(4) 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5) 主动寻求帮助,学会倾诉。
(6) 有规律的锻炼。
拥有强大的心灵,即学会坚强
这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议题
有的人走在一条崎岖的人生道路上
别说学着坚强
他们的心灵早已破碎
无论你是否得了抑郁症,无论你的抑郁情绪有多轻或多重,了解抑郁症对你都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可能的风险,我们才能有意识地规避那些我们可以掌控的因素以及寻求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才能更好地在更多孩子站上天台前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怀。

被抑郁情绪困扰的朋友
无论你什么时候想要寻求帮助
在本公众号的指引下点击预约
我们一直都在你的身边
我们想要看到快乐的你
我们永远给予你坚实的支持和爱护
参考资料
[1]哈维瓦德, 斯皮杰克等.(2013).普通人群中重性抑郁障碍的复发及其预测因素:来自荷兰心理健康调查和发病率研究的结果.心理医学-伦敦.0952-8229,15-20.
[2]康,金,维等.(2015).成人重性抑郁症复发和复发的预防: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杂志.1461-1457,45-48.
[3]世界卫生组织.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4] 广州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心灵足够强大就足以抵御抑郁症吗?
[5]广州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心理科普 | 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
[6]丁香医生: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事件|心理问题如何盯上我们的孩子
[7]刘毅,路红. (2018).变态心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