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拉奇小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改编的话剧在上海上演。这是法拉奇写给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一部作品,更是写给所有生命的作品。
而剧院外竖起的宣传板上,只写了一个问题向观众征求答案。
“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愿意再出生一次吗?”

我想,一定有不少女孩哪怕总是在心里想“换个性别就出生”,在做出抉择时,还是会把贴纸贴在第一栏。
因为作为女性,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令人着迷的冒险。
1.我们被剥夺了怎样的声音
在一些《小美人鱼》的版本中,我们可能会读到海底女巫在为小美人鱼配制魔药时念诵的这段歌谣。

上面的人不喜欢唠叨,
他们认为爱说长道短的女孩很无聊。
所以在陆地上,女士们最好什么都不说。
毕竟亲爱的,胡言乱语有什么用?
只有沉默寡言的女人才能得到心上人。
它口吻谆谆,像是一位母亲在向女孩揭示“当一个女人”的奥秘,与社会对于女孩的塑造别无二致。
《小美人鱼:安徒生的女性身份认同》一书中,作者认为用“说话的声音”换取成为人类的“权利”,象征着“女性放弃了言说和被理解的权力、丧失创造性以及被阉割”。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在竞争中更容易有成功恐惧,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成功将直接导致另一些人的失败为代价的,直接竞争中。她们对于这种成功存在深刻的认识,认为这种竞争的胜利,需要付出巨大情感代价作为补偿,比如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破裂,被社会拒绝以及被认为失去了女性气质的可能性。
这多难以想象。明明到青春期为止,我们都还有真实的勇气,但随着逐渐成熟,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认知——未必与我们自身的经验一致——迫使我们产生自我怀疑:女孩是否应该是无知的、礼貌的、依附的?
我们开始变得沉默,或者用更多的声音伪装自己,让我们自己看起来更符合社会的眼光,因为不想被评价为“自私”,而迎合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标准。
与小美人鱼何其相似,为了饮下了“被接纳”的魔药,我们交出自己的声音,从此哪怕遇到真正的渴望、需求和幸福时,我们也常常会选择屈从。
2.我们的隔阂从何而来

去年八月,一套声称基于大数据分析、针对男女生学习特点不同的数学教辅用书《男生女生学数学》出版。在序言中,编者仔细描述了编辑的“严谨”:从2000多万初中生的网上答疑信息中心随机抽样了部分男生和女生,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性别答疑需求差异。
下图为他们引用的数据图。
一张甚至没有详细说明数据图名、纵轴变量的折线图像,与这套基于生理性别“严谨”编写的教辅相比,还真说不好哪个更为荒谬。引起轩然大波之后,这套书最终停止出版、终止发行。
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基于男女性别差异而产生的刻板印象,层出不穷。这种刻板就像是,人们并不真正关心差异是否存在,而是预设了一个大前提——“女性在许多方面,必然不如男性。”,再以各种蹩脚的、混乱的、“严谨的”证据填充自己的论点一样。
人们习惯把一切利于提高物质世界价值的特征都与男性相关联,而一切辅助性的特征都划归给女性。而女性一旦危及——或哪怕只是触及——男性的优势,人们也会编造故事和污名贬低女性,以维护男性的优势地位。
这当然是一种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明晃晃存在而被所有人视而不见的压迫。而这种压迫不仅是给女性带来伤害,它同时也是一道看似对男性“有利”的无形的枷锁。

心理学家在“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实验中发现,当不利于自己的刻板印象被激活,人们的表现会受到影响。
比如,你是女生,在考试的时候被提醒自己的性别,或者听到人说女生不适合学数学,那么很有可能你在考试中的表现就会更糟糕。
又比如,你是男生,所有人都认为你理所应当擅长理科,那么不符合这道标准的你就要承受更多嘲讽的目光,你会受到师长的责骂、同伴的嘲笑,你会羞于去求助,因为“连女孩都不如”“好歹你也是男生”这样同时嘲讽两个性别的偏见和恶意,不会因为你是男孩而减轻。
这时性别差异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区隔,而是限制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桎梏。它让两种性别之间的隔阂更深,而对于性别的偏见就在这片隔离区域中滋生,并且产生更坚固的壁垒和更严重的对立。
3.我们的前路指向何方
法拉奇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里写道:“我并不恨男人。我带着怜悯和愤怒爱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些口号的受害者,就像我一样。我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同道,和我共同思考、共同反抗。这已经是一种爱的关系了。”
与法拉奇的看法异曲同工的,是人文学者戴锦华老师说的这段话:“妇女解放绝对不可能由女性独自完成。但是妇女的议题不需要男性光临指导。所以非常欢迎我们共同去完成这件事,因为这是一个女性解放自己的过程。”

男性和女性之间一定存在着因我们的生理结构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但是生物学上影响着我们的意义和层面,绝对比不过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以什么样的性别出生是一个依赖于概率的随机事件,但文化对于性别气质的塑造却是有目共睹。
谁能否认社会在塑造女性的同时不在塑造男性呢?也正是因此,解放女性的同时也在解放男性。
在这条道路上,以“拯救者”自居的男性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女性的反抗的;而关注两性共同遭受的父权制迫害,才是男性参与女性主义的方式,这才是我们的共同解放之路。
妇女节是女性的节日,也不仅仅是女性的节日。我们定义了"三八妇女节",用以见证人类历史上某些不公,和反抗它时人类艰难但美丽的姿态。
这种反抗不是为了树立起另一种奴役,也不是为了消除先天存在的性别差异,而是为了消除因这些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了太久的社会环境和每一种性别的枷锁。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女性依然在为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而努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忍不住要从他人眼光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仍然常体验到羞愧和愤怒;害怕犯错,忙于解释。
但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允许并尊重自己的存在。
“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愿意再出生一次吗?”
我们会学着去愿意的吧。
参考资料:
[1]法拉奇.(2010).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毛喻原,王康).上海三联书店.
[2]张潇楠.大学生成人依恋、成功恐惧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2016).福建师范大学.
[3]徐娉婷.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探究.新闻研究导刊.(2021).西部学刊.
[4]导筒directube:女性解放绝不可能由女性独自完成,但女性议题不需要男性“光临指导”
[5] KnowYourself:我们为什么要谈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