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不少这样的纠结:接到了推销的电话,总是找不到挂断的时机;路边的传单,总是会接下,就是无法说出“不”,即使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觉得拒绝别人会让他们下不了台,有些不近人情;一旦拒绝比对方还要尴尬,跟做错事似的……
甚至于,在网络买了不合心意或者货不对板的东西,总也拿不出勇气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对你来说,偶尔一两次的“算了”其实算不上什么事,当这些并不好用的东西终于带来了困扰,面对店家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却发现很难说出一个“不”字。
你为什么难以拒绝别人?
长期的不拒绝,会让一段关系中的双方陷入依赖共生的模式——求助的人依赖于不拒绝的人,而不拒绝的人也逐渐依赖上他人对于自己的依赖。求助者会开始予取予求,把一切当做是理所应当;而不拒绝的人则会感到非常疲累,充满抱怨。
无法拒绝别人的人,内心会总处于一种“想拒绝却无法拒绝”的煎熬之中。ta会时常感到焦虑、愤懑、困惑(“为什么不找别人总是找我”,“为什么我就说不出口呢,到头来又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甚至会因此感到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为什么拒绝别人会很难呢?这与自小的成长环境,以及受其影响的对良好形象的追求、自我边界的建立有关。
1. 过度看重他人评价的取悦者角色
我们自我评价的形成,来自外部的反馈和内部的自我察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父母、老师和伙伴认为我们是怎么样的,我们就是怎么样的”,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自我意识也会萌芽、生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接收了太多的外界关于“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的评价标准,或者是自己没有花心思关注自己在某些情境中的内心感受,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会停滞。
与自我意识相对应的是自己在人际交往时展示的形象,当我们对“自己是谁”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时,出于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我们在和他人互动时就会凭着自己的经验选取在人际交往时通常能促成和谐的交往结果的角色。但由于经验的缺乏,我们选取一般是在父母老师面前的“乖孩子”,市面上曾经盛行一时的“会交往就是让人感到舒服”中的角色模板。通常这种经验却会使我们滑向“取悦者”角色的泥潭。

取悦者过度看重他人的认可,并且会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的情感体验。所以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ta会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同时,当被别人要求做什么的时候,因为有拒绝就会产生对抗并带来人际关系中的害怕和不安的情感,取悦者通常就会在别人提出请求时就放弃了说“不”的权利。
2.避免冲突的习惯与不清晰的自我边界
难以拒绝别人也与害怕陷入冲突有关。有一个很普遍的认知命题是:拒绝别人会为我们带来争吵、甚至是报复(“你下次有麻烦也别想我帮忙!”)。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听话”,不要与身边人(特别是长辈)发生冲突。如果冲突发生,无论对错,我们都可能遭到父母和老师的责怪。长大后,一些人内化了这种“和谐最重要”的信念,不敢再将自己置身于任何可能产生冲突的情境中。

而过于追求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自我边界的建立。所谓自我边界,是指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简单来讲,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各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自我边界很像是我们所说的底线和原则,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什么,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有清晰自我边界的人,在别人对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时也能识别和守住自己的边界。而一个未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边界的人,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经常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因此他们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接受时尚杂志《GQ》专访时谈到,自己爆红之后就收到了很多邀请,因为自己无法拒绝,所以忙到情绪崩溃。而在被问到为什么拒绝了别人之后要道歉和补偿,她的回答是:“你都找我了,我拒绝你是对你的伤害。”

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的人,容易在内心里把拒绝的同义词当做“伤害”。在他们眼里,拒绝别人会让自己产生很深的负罪感。
其实,对于力所能及的帮忙,当然要全力以赴。但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和界限,最终拖累和吃亏的只是自己。白岩松就说过:“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因为你太好说话,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拒绝别人会有严重后果?
其实,拒绝别人与对和谐关系的维系并不矛盾,对产生冲突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曾有位咨询师,在博客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拒绝经历:
由于提前和医生约了时间,她必须要拒绝导师的小组讨论邀请。而当她鼓足勇气,用一大段话、手舞足蹈地和老师解释拒绝的原因时,老师温柔地打断了她,微笑着对她说:“该做什么就去做吧(do what you need to do)。”
那时她突然明白了,她拥有规划自己时间的权利,并且,一个尊重你、也尊重你拒绝的权利的人,是不会因此就厌恶你、甚至报复你的。与此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对“被拒绝”这件事接受无能的人。Ta们无法尊重你有拒绝的权利,也不能容忍你没有按照ta们的想法行动。
如何学会拒绝别人?
1.学会自我认可,保持平等的人际交往
只有先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并且认可自己,我们才能不至于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也不会太过担心因为拒绝别人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一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个体只有在付出和获得成正比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那段关系。所以在遇到不想做事情时,一定要学会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取悦者”的身份上,一段能够互相尊重对方意愿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可持久的关
系。
2.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边界
首先要树立“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意识。我们当然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权利拒绝别人。只有我们建立了明确而坚定的边界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其次是明确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又是别人的责任。仔细回忆每一次自己的个人边界被侵犯的经历,把不能接受的事列出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景,试着用平和的语气直接向对方表明。
最后,尝试拒绝。如果别人提出冒犯我们边界的请求时,就明确告诉ta:“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我会很乐意帮助你,但这是在我没有感到被侵犯的前提下。”
3. 纠正关系维系的认知偏差
改变“只要拒绝, 就会失去”的错误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拒绝别人的那些理由,比如害怕别人会不喜欢我们,害怕关系破裂,这些理由有时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而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把“部分”看成“全部”,把“可能”看成“一定”,夸大了甚至灾难化了自己拒绝别人的后果。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上一些脆弱到无法承受别人的拒绝的人,但是也有很多人其实承受得了别人的拒绝。实际上,大部分人心里想的是:“你拒绝帮我一个小忙,没事,那我自己慢慢解决。”所以在遇上被别人求助的时候能帮的就可以尽量帮,但如果觉得答应帮了这个忙会让自己不舒服,就别勉强自己了。
4.善用“因为”拒绝别人
“因为”这个词会触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接受心理——在“因为”这个词后面一定跟着什么合理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听到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首先对其予以全盘接受,之后也不会费心去对这一个理由多加思索。所以就算是一个有些说不通的理由,当它跟在“因为”后面,由于对方在听完这个理由之前已经将它假设是合理的了,我们提出的拒绝也更能为对方所接受。
网上有句高赞评论说:“老好人是一种毒药,不仅让自己上瘾,还会让对方对你的索求不断上瘾,直至最后大家都变成仇人,才会结束这种带着强烈毒性的人际关系。”
而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应该珍惜和在乎的是什么,以及懂得将付出给值得的人时,你也就能做出果断的决定和选择。
参考资料:
[1] 邓晓霞.(2011).她为什么总是不能拒绝别人——依赖性人格心理咨询个案分析.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5月),178-192.
[2] 吴玉芳.(2014).高三女生因不懂拒绝所致情绪问题的报告一例.校园心理,(2014年12月),355-358.
[3] 壹心理:自我边界到底是个什么鬼!?| 三种缺乏界限的类型
[4] 简单心理:“当我开始拒绝别人时,才真的感到自由”|拒绝与个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