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自古以来与中原文化一直保持着交流交融。被誉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的阿勒泰,保留着古老滑雪风情,原始滑雪的乐趣与野雪激情在此完美融合。
除了草原文化和滑雪风情,地处亚欧大陆心腹的阿勒泰自古也是多民族融合、和谐相处的地区,还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地区”。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民族团结实践团来到了阿勒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作为阿勒泰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阿勒泰博物馆共设四层,包括“金山史韵”历史陈列展厅、“人类滑雪起源地”滑雪雪具演变历程及奖项展厅、民族团结模范展厅等,各类展品相互联系,搭建起阿勒泰地区紧密相连的文化架构和民族团结连心桥。
博物馆展厅借助图文、场景复原、投影等传统展陈手段,多媒体互动等科技形式,对文物、遗址进行全方位展示,还设置了互动查询渠道,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刻、更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
阿勒泰博物馆有两大镇馆之宝,一是喀依纳尔二号墓地1号石人,距今约3500年,属国家一级文物。作为新疆的一大人文景观,草原石人是游牧部族生活中的重要标志。在阿勒泰地区的石墓、石碓旁发现的石人常常伫立在墓前,面朝东方,向着太阳而居。
对于这些草原石人的用途,阿勒泰地区文博院何会来院长表示,目前有三个主要猜测:一说是石人的面部以部落长者形象为主,放在墓前以守护自己的部落族人;一说是石人作为部落首领的形象代表,寓意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长长久久、丰衣足食;最后一个说法则与原始宗教有关,主要用于祭祀。
另一镇馆之宝当属什巴尔库勒鹿石,这件高达300cm的国家一级文物整体呈方柱形,两面均雕刻有图案化鹿纹。正面上部雕刻了带小柄的圆环纹,下面是五只鹿,背面是六只鹿。阿勒泰地区是全疆保存鹿石最多的地区,其中青河县三道海子更是考古界中的一大重要发现。
在博物馆讲解员迪达尔的讲解和带领下,实践团逐步了解到阿勒泰神秘而迷人的草原石人和鹿石文化,依次参观了“阿勒泰地区历史陈列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等。
在丰富多样的阿勒泰历史陈列展,实践团们参观了阿勒泰地区各时代的特色文物。在参观新疆草原石人时,讲解员特别说到,在阿勒泰博物馆动土时就在现博物馆地下挖出一个草原石人,现该石人也作为馆内展品向游客展出。
据讲解员介绍,馆内年代最早的文物为发掘于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内的各类石器,距今约4.5万年。如果游客来不及参观在阿勒泰的吉木乃草原石城的通天洞遗址,则可以在阿勒泰博物馆的展品中追寻万年前的足迹。通天洞因进入洞穴约2米时,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而得名。考古学家更是在其中发现了5200年前的炭化小麦。
丰富的文化孕育了美丽的阿勒泰,团结的各民族大家庭滋养了和谐的阿勒泰,党团建设也使阿勒泰变得更加健壮。在四楼的“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展厅中,陈列展出的珍贵历史照片和文物,让实践团成员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从中学习党在新疆的建设之路、发展之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实践团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
经过讲解员迪达尔的精彩讲解,实践团得以了解到更具丰厚文化底蕴、更具时代特色魅力的阿勒泰。在阿勒泰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族姑娘迪达尔,在与实践团的交流中总是流露出对阿勒泰的自豪感。
她表示,在黑龙江大学读书期间,她就感受到了内地师生对她的热心帮助和真切关怀。大学毕业后,热爱历史的她决定回到家乡,希望为家乡文化宣传出一份力。甜美的外表、专业的讲解、贴心的问候,在担任阿勒泰博物馆讲解员期间,迪达尔都尽力以最好的姿态,为前来参观的本地青少年、干部和外地游客展现美丽的阿勒泰,也欢迎各地游客来了解大美、和谐的阿勒泰参观学习。
作为今年5月新开放的博物馆,对当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不可或缺。在此,民族团结实践团有幸采访到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院长,何会来。
“我们阿勒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区域。我们博物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这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维系民族精神,这是阿勒泰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具体表现,也将成为展示阿勒泰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何会来院长说。
作为阿勒泰的孩子,何院长希望把阿勒泰的文化做实、做好、做活,不仅让阿勒泰博物馆做为青少年了解阿勒泰和祖国历史文化的途径,也更要发挥其宣传作用,做好对阿勒泰民族团结、思想建设等工作。
通过参观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大学校”——阿勒泰博物馆,我们了解了博物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及示范单位,为维系民族精神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切身体会到当地的民族热情以及他们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